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9年12月
目录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4
(一)人才培养目标 4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5
(三)本科在校学生情况 5
(四)本科生源质量 6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7
(一)师资条件 7
1.师资队伍数量 7
2.师资队伍结构 7
3.本科课程主讲教师情况 8
4.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8
5.教师能力提升 8
(二)教学条件 9
1.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9
2.教学用房及其应用情况 10
3.图书及其应用情况 10
4.设备及其应用情况 10
5.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10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1
(一)专业建设 11
1.专业布局调整 11
2.专业内涵建设 11
3.专业群建设 12
4.应用型学科建设 12
(二)课程建设 12
1.控制课堂教学规模 12
2.融合现代信息技术 13
3.完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档案管理文件建设 13
4.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施“三全育人” 13
5.加强课堂制度建设 13
6.考核方式改革 14
(三)教材建设 14
(四)实践教学 14
1.实验教学 14
2.实践教学 14
3.毕业论文(设计) 14
(五)创新创业教育 15
1.“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15
2.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完善创新创业机构 15
3.设立专业学会,激活创新创业竞赛 16
4.建设创业园,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16
(六)教学改革 16
四、专业培养能力 17
(一)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7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8
(三)完善立德树人机制 18
1.以“五四100周年”为契机,激发青年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18
2.大力选树青年典型,强化青年学生价值导向 19
3.以文化育人为目的,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覆盖校园 19
4.以暑期“三下乡”为载体,积极推进社会实践育人工作 19
五、质量保障体系 19
(一)校领导情况 19
(二)教学管理与服务 19
(三)学生管理与服务 20
(四)“二三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0
六、学生学习效果 21
(一)本科毕业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21
(二)本科生身体素质及学科竞赛情况 21
(三)毕业生就业及攻读研究生情况 21
七、特色发展 24
(一)“校+侨”有机结合 24
(二)“校+企”深度融合 24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25
(一)存在问题 25
(二)解决办法 25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
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学校概况
闽南科技学院坐落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中国著名侨乡南安,2001年由百年省属高等学府福建师范大学与菲律宾爱国华侨共同举办,是福建省首批设立的独立学院,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科教育。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明确为非营利办学。2018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转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
学校共有康美、美林、江北三个校区,现有占地面积近700亩,规划面积1000多亩,目前设有计算机信息学院、光电信息学院、商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及国际教育学院等11个二级学院,开设涵盖理、工、经、管、文、艺等学科31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7400多人。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现有2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省级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1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1个省级软件适用人才重点培训基地、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1个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0多个。学校大学生创业园“筑梦空间”先后被授予“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福建省产创融合教育实践示范基地”、“福建省巾帼众创空间示范基地”、“泉州市B级众创空间示范基地”、“泉州市青年创业基地”等荣誉称号。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致力构建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近400人,其中2人获评省级教学名师、2人获评省级优秀教师、2人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省级师德标兵荣誉、1人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入选“福建省教育厅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养计划”、3人选“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坛新秀”、1人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多位老师获批泉州市学科、专业带头人,多位老师获评南安市科技特派员,共有泉州市、南安市高层次人才200多人。
学校积极推动教学科研发展,现有省、市科研教改项目330多项,横向项目2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专利92项;教师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近1000篇,出版教材、专著49部,2部主编教材入选全国普通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获得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学校教师多次荣获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三等奖,屡获省“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并入选全国“优秀教学案例”。学校拥有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2个,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福建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1个。
学校坚持特色兴校。我校充分利用闽南侨乡特色,密切与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的联系,积极推进与福建省侨联合作,成立惠侨创新发展中心,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人文交流,着力打造为福建省基层侨联干部培训、面向海内外开展华文教育的重要基地。
本学年,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广州日报》发布的全国应用型大学排行榜,学校在全国891所本科高校中,全国排名508,在福建省内27所本科高校中排名第15;中国民办大学创业竞争力排行榜,学校在全国近400所民办本科高校中,全国排名169,在福建省内民办本科高校中排名第7;“中国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综合竞争力排行课题组”(ICAUR)发布的“独立学院转设高校科研综合竞争指数”排名第15名,科研竞争指数为2.07.学校2008-2016届毕业生毕业2年工作胜任力在福建省本科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中排名第1,在福建全省本科综合高校工作中排名第5。
作为一所快速成长的学校,学校将继续坚持“学生成才、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办学宗旨,秉承“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校训,发挥地处重点侨区和海西经济区的区位优势,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机制与办学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建设成为一所立足闽南,面向海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具有侨乡特色、在海峡两岸具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
1.学校发展定位:立足闽南,面向海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具有侨乡特色、在海峡两岸具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
2.办学层次定位:以全日制普通本科(含专科起点的本科)教育为主。
3.学科发展定位:以理工科为主,理工科和应用型文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
4.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着力培养综合素质高、职业核心素养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5.办学规模:到2023年,形成以理工科为主,经、管、文、艺相辅相成的学科门类体系,争取在校生规模达10000人左右,专任教师数550人左右。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合理设置与调整本科专业,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理工科为主,理工科和应用型文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现有6个学科31个专业,其中工学专业13个、理学专业4个、经济学专业2个、管理学专业4个、文学专业4个、艺术学专业4个(表一)。其中有26个专业在招,5个专业当年停招。
表一:专业所属学科门类一览表
学位授予门类 |
专业 |
数量 |
所占 比例% |
工学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工程造价、智能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13 |
41.94 |
理学 |
应用化学、环境科学、生物技术、应用心理学 |
4 |
12.90 |
经济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投资学 |
2 |
6.45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城市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4 |
12.90 |
文学 |
汉语言文学、广告学、英语、商务英语 |
4 |
12.90 |
艺术学 |
服装设计与工程、数字媒体艺术、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 |
4 |
12.90 |
合计 |
31 |
100.00 |
(三)本科在校学生情况
截止至2019年9月,全日制本科在校生7493人,其中一年级学生2309人,二年级学生2185人,三年级学生1446人,四年级学生1553人。学科人数分布上,工学2694人,理学464人,经济学463人,管理学1294人,文学1303人,艺术学744人。具体如图一所示。
图一:在校生学科分布情况
(四)本科生源质量
2019年,我校26个招生专业在全国16个省本科招生计划数2630人,实际录取考生2,520人,实际报到2,300人。实际录取率为95.82%,实际报到率为91.27%。其中福建省内生源2307人,实际录取2206人,实际报到2035人;外省生源323人,实际录取314人,实际报到265人。各省份生源情况详见表二。
表二:生源情况
省份 |
批次 |
录取数 |
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
当年录取平均分与批次最低控制线的差值(分) |
|
文科 |
理科 |
不分文理 |
文科 |
理科 |
不分文理 |
文科 |
理科 |
不分文理 |
山西省 |
第二批次招生B |
9 |
8 |
0 |
412 |
353 |
0 |
18 |
26 |
-- |
内蒙古自治区 |
第二批次招生B |
4 |
7 |
0 |
459 |
341 |
0 |
7 |
16 |
-- |
江苏省 |
第二批次招生B |
0 |
3 |
0 |
0 |
310 |
0 |
-- |
5 |
-- |
安徽省 |
第二批次招生B |
27 |
38 |
0 |
512 |
431 |
0 |
1 |
1 |
-- |
江西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8 |
16 |
16 |
520 |
462 |
486 |
1 |
3 |
2 |
河南省 |
第二批次招生B |
15 |
21 |
0 |
449 |
396 |
0 |
15 |
15 |
-- |
湖南省 |
第二批次招生B |
5 |
6 |
0 |
524 |
449 |
0 |
4 |
1 |
-- |
广东省 |
本科批招生 |
5 |
7 |
0 |
497 |
425 |
0 |
5 |
4 |
--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第二批次招生B |
10 |
14 |
0 |
393 |
348 |
0 |
4 |
8 |
-- |
四川省 |
第二批次招生B |
9 |
16 |
0 |
479 |
463 |
0 |
5 |
4 |
-- |
贵州省 |
第二批次招生B |
5 |
8 |
0 |
455 |
374 |
0 |
6 |
3 |
-- |
云南省 |
第二批次招生B |
10 |
12 |
0 |
482 |
419 |
0 |
2 |
7 |
-- |
陕西省 |
第二批次招生B |
4 |
4 |
0 |
439 |
388 |
0 |
3 |
5 |
-- |
甘肃省 |
第二批次招生B |
8 |
12 |
0 |
418 |
377 |
0 |
11 |
8 |
-- |
福建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462 |
821 |
0 |
465 |
401 |
0 |
11 |
7 |
-- |
吉林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4 |
4 |
0 |
392 |
367 |
0 |
13 |
7 |
-- |
2019年学校普通本科批次在福建省内文理科录取线分别超出同批次省控线1分和8分,福建省的文理科最低录取分数均在本二线上完成。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条件
1.师资队伍数量
学校按照“优化结构、形成梯队”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逐渐优化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精干高效、师德师风高尚、富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83人,外聘教师61人,折合教师总数为413.5人,按在校学生数7,493计算,生师比为18.12。
2.师资队伍结构
(1)专任教师职称结构:职称结构比较合理,高级职称160人,占41.78%,比上一学年提高了2.46个百分点;中级职称171人,占43.75%;比上一学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初级职称42人,占10.97%;未定职级10人,占2.61%。具体如图二所示。
图二:专任教师职称结构
(2)专任教师学位结构:硕士及以上学位255人,占66.58%。
(3)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22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1.85%。
(4)专任教师年龄结构:34岁及以下159人,占41.51%;35~44岁117人,占30.55%;45~59岁31人,占8.09%;60岁及以上76人,占19.84%。具体如图三所示。
图三: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3.本科课程主讲教师情况
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354,占总课程门数的49.17%;课程门次数为874,占开课总门次的35.62%。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17,占总课程门数的16.25%;课程门次数为228,占开课总门次的9.29%。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12,占总课程门数的15.56%;课程门次数为215,占开课总门次的8.76%。
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263,占总课程门数的36.53%;课程门次数为658,占开课总门次的26.81%。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228,占总课程门数的31.67%;课程门次数为584,占开课总门次的23.8%。
注:以上统计包含外聘人员与离职人员。
4.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学校将教授上课作为优良教风学风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要求高职称教师均要承担授课和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任务,初级职称教师授课均按照助教培养办法,配备高职称教师进行指导。
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50人,以我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57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87.72%。其他教授均有承担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任务。
本学年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32人,占授课教授总人数比例的56.14%。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122门,占所开设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为64.89%。
5.教师能力提升
(1)训练产业思维。学校注重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大力支持中青年教师通过技术服务、合作研发、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参与企业生产、工程实践与技术研发活动,着力提高教师实践技能和应用研究能力,通过完善《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双师双能型”的认定办法》,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截止至2019年9月15日,学校共有122位“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1.85%。同时,学校聘请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能力、工作经验的业界导师进入课堂,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课程实训、毕业论文、毕业实习。本学年,学校聘请了31名业界人士来我校参与协同授课,加强课堂与产业的对接,增强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
(2)培养教育教学能力。学校改革考核评价制度,通过完善《闽南科技学院教职工绩效考核办法》,修订《闽南科技学院武荣学者优秀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等方式,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同时通过选派教师参加2019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马工程教材《管理学》课程培训;福建省青年骨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金课”建设研讨会等会议和组织教师参加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暨省赛选拔赛、第五届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教师成长活动,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本学年,谢三都老师获得“自然科学应用学科组三等奖”,谢惠卿老师获得“人文社会科学组三等奖”,两位教师均被授予“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坛新秀”荣誉称号。
(3)提升科研能力。学校出台《闽南科技学院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闽南科技学院“双师型”队伍建设与管理意见》等制度,同时通过选派老师参加产业学院联盟会议;参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培训等会议和选派教师到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考察学习;前往泉州芯谷南安分园区参观调研;鼓励和引导在岗教师与地方产业和研究机构多交流,多合作,多做科研,多出成果。本学年学校入选2018年中青年思想政治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2项,泉州社科青年项目5项,泉州市创新驱动助理工程学术技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培育项目1项,福建省中青年项目30项,院级习中心研究项目6项。横向课题7项,签约经费197.3万,校地合作开发项目“福铁山庄”,总投资超过1000万元。学校光电信息学院傅金波老师入选2018年度“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杨文卿老师和光电信息学院林介本老师入选2018年度“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谢三都老师、杨文卿老师的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分别入选泉州市“名师工作室”。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谢三都副教授、杨文卿副教授,光电信息学院李宏华老师被认定为2018年度南安市科技特派员。计算机信息学院《“互联网+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生活垃圾好氧发酵制备有机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2个项目获批2019年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和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校先后获批建设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泛家居智能照明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泛家居产业研究中心”。
(4)提高专业素养。学校通过出台《闽南科技学院教师访学研修管理办法(暂行)》、《闽南科技学院教职工学历学位进修管理办法》,鼓励教师访学研修和学历学位进修,提高科学研究专业素养。本学年共有164人次教职工参加了培训,其中通过闽台联合师资培养计划,共选派14位教师前往台湾台北科技大学、东吴大学、元智大学、逢甲大学等考察研修,促进交流,有34位教师参加完成青年教师岗前培训,19位教师参加教师资格认定培训,40位教师参加入职培训,13位教师攻读在职硕、博士学位,14位教师参加学术交流。
(二)教学条件
1.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有效保障教学投入,确保教学经费足额、及时到位。2018年学校教育经费总额12552万元,教学经费总额4179万元,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924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39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31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1233.15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52.05元,生均实习经费为41.37元。
2.教学用房及其应用情况
根据2019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积447,000.2m2,产权占地面积为447,000.2m2,绿化用地面积为156,450m2,学校总建筑面积为232,240.29m2。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144,026.29m2,其中教室面积46,507.15m2,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42,597.79m2。拥有学生食堂面积为13,072.3m2,学生宿舍面积为62,777.23m2,体育馆面积10,276.49m2。拥有运动场36个,面积达到42,286.49m2。按全日制在校生7,493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59.66(m2/生),生均建筑面积为30.99(m2/生),生均绿化面积为20.88(m2/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9.22(m2/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5.69(m2/生),生均宿舍面积8.94(m2/生),生均体育馆面积1.37(m2/生),生均运动场面5.64(m2/生)。
3.图书及其应用情况
截至2018年底,学校拥有图书馆2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13,496.71m2,阅览室座位数1378多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87.9157万册,当年新增4,404册,生均纸质图书117.33册。有纸质报刊332份,电子图书21万种,过刊3.1万册,2018年图书流通量达到5,755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71,905次。
学校共享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包括85个数据库、112万种电子图书、2.5万种期刊。图书馆建成综合型一站式数字门户,实行“一卡通”刷卡入馆、借阅,采用藏、借、阅为一体的先进管理模式,对全校师生实行全开架、多方位的服务。
4.设备及其应用情况
学校现有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7,926台(套),合计总值5141.96万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51台(套),总值1256.25万元,按本科在校生7,493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6862.35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414.68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8.78%。
学校现有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光电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互联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服装设计与创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五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
5.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目前,学校建设有结构完整、服务多样、资源丰富的先进校园网络,并设有独立数据中心机房,校园网出口带宽530Mbps,主干带宽1000Mbps,网络接入信息点数量9800个,各教学、实验、办公、宿舍楼均采用千兆光纤高速连接,并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行有线及无线网络的实名接入,拥有一个高速稳定、安全可靠、可管可控的校园网络环境,为用户提供便捷多样的网络信息服务,也为学生提供了网上自主学习机会。
学校于2019年1月启用了新域名www.mku.edu.cn,并完成了@mku.edu.cn教育网邮件系统的部署,完成了NAS网络存储系统的部署.学校目前有电子邮件系统用户数500,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40GB,信息化工作人员4人。建立了综合教学管理系统、综合信息服务、教学支撑系列平台、学生综合管理系列平台、协同办公平台、文件及网络存储服务、邮件服务、电子图书服务、校园一卡通服务、VPN服务等一系列网络应用平台,实现了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提高了管理效率,在本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1.专业布局调整
学校主动融入“大泉州”发展大局,根据《泉州制造2025》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按照“需求导向、立足特色、复合应用、联合培养”的基本原则,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结合新生报到率、转专业申请比例、毕业生就业质量、专业群关联度等因素,通过存量调整和增设新工科专业,加快专业更新,推进专业发展与区域产业发展同向同行,2019年撤销教育技术学专业,暂停生物技术等五个专业的招生,增设商务英语、产品设计、投资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物联网工程等5个专业,其中商务英语从2019级起招生。到2020年,招生专业总数控制在30个以内,理工类专业数接近60%。学校现有2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省级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1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
2.专业内涵建设
工科专业按照工程认证要求开展专业综合改革,注重内涵发展和特色培育,提升专业建设实效。鼓励有条件的工科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工匠型人才;鼓励有条件的专业,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等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鼓励各专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实施产教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电子商务领域开展营销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南安九牧集团,成立九牧电商学院,面向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英语等专业招募学生组建九牧电商班,以《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核心课程为依托,开展专业综合实训。
在IT行业开展计算机、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中软国际教育集团(厦门)面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招募学生组建中软国创班,实施校企联合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企业教师授课,在校内完成大三下学期的专业课程,大四上学期赴企业开展实训并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课题来自企业,并在企业完成论文答辩,实行校企双导师制。与泉州功夫动漫公司共同开发设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教材,由企业教师承担授课任务。通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授课等环节,推动教学全过程的校企融合。
学校充分发挥专业负责人在专业发展内涵提升、特色专业创建方面的引领作用,现有专业均配备专业负责人,部分专业实行校内外双负责人制。我校专业带头人总人数为2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6人,所占比例为100.00%,获得博士学位的4人,所占比例为15.38%。
3.专业群建设
在纺织服装、石油化工、食品、光电通信、数字经济、文化创意、智能制造、创新金融等产业领域建设专业群,加大专业群内核心专业建设,通过“一群一品”带动整体水平提升。实施省、校、院三级建设方案,以经贸设计学科群为基础,建设好省级“智能家居”应用型专业群,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以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平台为基础,培育“智能制造”校级重点专业群。本学年,我校《智能制造背景下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荣获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4.应用型学科建设
获批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培育)等2个省级应用型学科立项和培育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加工、检测方向上与海洋食品、休闲食品产业紧密结合,特色突出。依托省级特色专业和专业群,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示范”+“重点”+“基础”的三级学科发展体系。
(二)课程建设
本学年,学校引进有49门线上开放课程,包含16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4门省部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其他级(含校级)在线开放课程,7门MOOC课程,1门SPOC课程。
学校共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720门,共2454门次,其中公共必修课812门次,公共选修课62门次,专业课1580门次。
1.控制课堂教学规模
在课堂教学规模上,学校根据《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中各学科的教学标准班进行人数设置,文科类课程标准班人数为80人,理工科课程、外语公共课、上机课程标准班人数为60人,外语专业课、大学体育课标准班人数为40人,实验课程标准班人数为30人,艺术类专业课标准班人数为25人,校外实践课程标准班人数为35人。学校鼓励小班教学,提倡项目式、案例式、研讨式互动教学,重视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本学年,全院教学班共2550个,其中传统课堂教学班2454个,网络在线课程教学班96个,班级人数在60人及以下的教学班有1669个,占65.45%。
2.融合现代信息技术
学校注重将网络技术引入教学,通过精品课程和在线课程建设推动资源共享,引进在线优质课程扩大课程平台,丰富课程修读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目前建有6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本学年在超星尔雅、智慧树、爱课程、福课联盟等平台遴选了49门线上课程开放给学生选修,共有8905人次学生选课并获得成绩。形成线上线下选修课互为补充、同步发展,形式多样的选修课程体系,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实现了国内、省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展首届移动教学大赛,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依托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生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进行模块化生化人才培养虚拟仿真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典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设计贴近生产一线,为学生提供实战仿真环境和岗位情景体验,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和磨合期,提高岗位匹配度。
3.完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档案管理文件建设
开展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模板的课程教学大纲模板调研和改革,逐步推动课程教学大纲修订,规范教学基本文件。
4.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施“三全育人”
设立“课程思政”建设联络人。本学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派出10位教师担任7个二级学院“课程思政”建设专项工作联络人,主要职能为理论宣讲和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打造思政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全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主体,实现“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创造性转化。坚持校领导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校领导带头上思想政治课,承担《形势与政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多门课程的授课任务,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立项“课程思政”教改项目。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经费,支持“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及马克思主义学院整体建设。本学期,共立项校级“思政课程”项目3项、“课程思政”项目13项、思政一般教改项目1项,项目支持经费合计5.1万元 。
5.加强课堂制度建设
本学年学校制(修)订出台了《大学体育课安全管理办法》《大学体育课安全操作规范》《意外伤害事故应急预案》《课堂教学基本规范》、《2018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实施方案》《教学督导工作实施办法》、《听课管理办法(修订)》《语文文字工作实施方案》等8份文件,进一步加强课堂制度建设,规范课堂教学秩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6.考核方式改革
学校积极开展考核方式方法改革,贯彻全程立体考试模式。鼓励课程采取以能力考核为主的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控,进一步改进学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推动各教研室、专业开展课程研究,根据课程特点选择适合的考核方式,提高日常考核的频度和平时成绩的占比,完善平时成绩评定的依据。
(三)教材建设
学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教材选用和管理工作。制定了《闽南科技学院教材管理暂行办法》,课程教材采取教师推荐、教研室遴选、系部负责人审核的选用程序,确保各门课程使用同行公认的高质量教材,鼓励各专业选用近三年出版的各类优秀规划教材。学校鼓励教师主持或参编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适用教材,截至2019年9月15日,学校共出版自编教材34部。本学年出版自编教材4部,选用自编教材与讲义35本。
(四)实践教学
1.实验教学
本学年本科生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共计197门,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58门。学校有实验技术人员18人,具有高级职称2人,所占比例为11.11%,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1人,所占比例为5.56%。
学校现有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
2.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学校依托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综合运用校内外各种实践平台,围绕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创新实践三级一体化,专业认知、专业见习、专业调查、专业实习四年一贯制的实践教学模式。
学校与泉州半导体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南安分园、泉州三安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三安半导体产业学院”,与南安金淘镇人民政府合作筹建“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与九牧集团共建“九牧电商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质平台;借力优质企业资源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共建“森源班”“奋安班”“速腾班”“永辉班”“新航线创新创业班”“百宏班”和“弘桥智谷双创班”,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
3.毕业论文(设计)
学校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定,对毕业设计(论文)组织管理、命题与选题、指导工作、纪律、规范化要求、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阅、答辩、成绩评定以及装订、归档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建立了校、院两级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检查制度,实行初期、中期、末期和后期检查。通过强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质量的全过程监控,有效地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达到了综合训练学生的效果。继续使用CNKI“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对2019届毕业生提供毕业论文(设计)免费检测。学校执行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前检测全覆盖制度,以避免学术不端行为,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为了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学校鼓励各专业根据实际开展毕业论文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和创新,同时邀请共建单位的业内专家共同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
本学年学校提供了1,808个选题供2019届学生选做毕业设计(论文)。学校共有158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约占36.08%,学校还聘请了9位外聘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为10.61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及内容大部分来自行业企业实践、教师横向课题。其中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数1589个,占87.89%。
(五)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鼓励和倡导大学生发展个性,把培养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创业能力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建设、创新创业计划竞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等四个层面来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多层次和多类型的创新创业课程。在通识课程模块设置了1学分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实践环节课程模块设置了4学分《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各专业重新设计课程结构,修订课程标准,合理设置理论与实践的学时学分比例;绝大多数工科专业都增设了《课程设计》,提高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计算机科学系、生命科学与化学系分别出台了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学科竞赛、技能培训等活动的学分认定和课程置换实施细则。
2.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完善创新创业机构
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统管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竞赛、指导、训练、培训、扶持、孵化等工作,构建了“教学、科研、竞赛、训练、孵化”全链条、体系化的创业学院运行机制。出台了《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创新创业导师管理暂行办法》、《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学分设置指导性意见》等文件,着力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抓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立项、指导和过程管理,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科学研究、学科竞赛等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促进人才脱颖而出。
学校现有3个创新创业教育机构,4名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5名就业指导专职教师,65创新创业教育兼职导师,189个实习基地,12个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本学年学校共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个(其中创新5个,创业0个),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1个(其中创新29个,创业2个)。开展创业培训项目10项,开展创新创业讲座8次。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10万元。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8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1门。组织教师创新创业专项培训10场次,至今有400人次参加了创新创业专项培训。学校本学年新增5个国家级项目立项,27个省级项目立项。项目融合了学科专业性与学生自主研发创新性,促进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3.设立专业学会,激活创新创业竞赛
为了更好地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推动成立21个专业学会。组织承办了40多场学科专业竞赛,丰富了学生第二课堂,同时学校设立专项基金资助大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科技竞赛水平,推动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在全院上下营造了“上课学理论,课后用理论,用好用活理论”的良好学习氛围。
4.建设创业园,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学校美林校区“筑梦空间”大学生创业园自2014年12月成立,先后被授予“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福建省巾帼众创空间示范基地”、“泉州市B级众创空间示范基地”、“泉州市青年创业基地”。“筑梦空间”充分利用学校原有的研究所、创新实验室、创业孵化基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及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等实践平台,打造灵活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目前,学校按照“福建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标准园区建设评估标准”推动创业园康美校区二期建设,已经投入使用“创客办公区”、“路演区”、“洽谈区”、“会议室”、“创客健身区”、“创客休闲区”等创客功能区。
(六)教学改革
本学年我校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项、省部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5项,其他项目4项,建设经费达48.00万元。
表三:2018年我校教师主持省级及以上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项目情况
项目类型 |
国家级(教育部)项目数 |
省部级项目数 |
总数 |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
4 |
|
4 |
省部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 |
|
5 |
5 |
省级本科教学团队 |
|
2 |
2 |
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 |
|
1 |
1 |
省级创新创业课程校本教材课题 |
|
1 |
1 |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有关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三全育人”等政策文件,具体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落实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指标,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做好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培养目标能较好地反映和达成地方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以往相比,突出体现了6个特点:
一是以专业认证为指导设置课程体系。对有专业认证、行业认证和国际认证等各类认证的专业,要努力与认证要求接轨,按认证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引导职业发展方向。各专业根据自身优势,分析社会与行业需求,以职业发展为目标,设置2-3个专业方向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修读,每个模块的学分数一致。专业方向课程应当与专业必修课程形成逻辑上的拓展和延续关系。
三是强化英语听说。继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构建以通用英语为基础,英语听说为主导,三年不间断的课程体系。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放到首位,保证各学期都有英语听说课程,从多角度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将学生参加的晨读、英语角、英语节等各种教学活动纳入课程考核,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四是融合闽南文化。将闽南元素、侨文化融入课程,开设中华传统文化、学说泉州话、南音、诗联鉴赏、围棋等一批具有浓郁闽南特色的课程,加强闽南文化素养,要求所有在校生应选读1门闽南文化课程。
五是两个课堂良性互动。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提升综合应用能力,其中《综合素质拓展》2学分,《创新创业实践》4学分,学生必须完成第二课堂6学分方能毕业。第二课堂学分不计入专业总学分,在校生免费修读。推动两个课堂的互补互通,学生完成第二课堂学分后,可以申请将综合素质拓展类多修学分转换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分,可以申请将创新创业实践类多修学分转换为专业选修课程学分。
六是突出专业实践。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创新实践三级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明确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比要超过专业总学分的30%。坚持专业认知、专业见习、专业调查、毕业实习的四年一贯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每学期至少安排1周作为实训周,开展课程设计、课程综合实训或专业技能综合训练,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到企业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推进以中小微企业为服务面向的冠名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冠名班根据中小微企业的人才需求采取“一班一案”和动态调整的培养计划,每一个冠名班都制定了模块化课程,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人才培养子系统。各专业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子系统通过“一拖一”或“一拖多”组合,形成了具有小订单性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冠名班合作方以“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选拔学生、共同组建教师队伍、共同承担教学过程、共同进行学生管理、共同开展人才评价、共同推荐学生就业”等八个共同为基础,实现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其中“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三创’冠名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实践”项目获得福建省第八届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紧密围绕“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和目标,主动融入“大泉州”发展大局,聚焦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加强产教融合,铺就“依托产业、协同产业、服务产业”的深转型办学道路,突出食品岗位技能培养,注重实践教学,开展以技能累积创新为核心的“六层次,双主线”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努力构建新工科背景下的特色食品专业的结构布局,该实践教学成果入选2018年福建省本科高校应用型建设案例汇编。
艺术设计专业推行“工作室制”的培养模式,在模式上形成以实用案例来开展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通过案例教学,量产式实习计划、协议就业三位一体的“准入职式”人才培养计划,实践教学以社会企业实际案例为导向,结合行业标准,并通过专业模块化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构建专业合作企业库,秉承共赢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使得校企双方合作持续有效推进。
(三)完善立德树人机制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实施三方面保障、三阶段覆盖、三课堂联动,不断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以培养基础实、素质高、技能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以“五四100周年”为契机,激发青年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开展了“晖丽五四镌青春 闽科青英话百年”主题素拓活动、“绘百年历史,弘五四精神”现场绘画大赛、“红心向党·红歌嘹亮”第十二届红歌大合唱比赛、“放歌新时代·勇做追梦人”第十八届校园十佳歌手比赛、“百年青年梦,奋斗强国路”爱国主义教育演讲比赛、“五四记忆,音韵传唱”第九届闽南语歌曲比赛等近20项校级主题活动,并且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73141部队、南安市康美镇党委政府共同举办了“喜迎建国70载 五四青春筑梦人”——校地青年喜迎祖国70华诞、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文艺汇演,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爱国思想、发扬爱国精神的平台,广大在校大学生通过共青团开展的系列活动,进一步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大力选树青年典型,强化青年学生价值导向
发挥榜样青年作用,用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青年师生典型教育影响青年学生,成功举办第二届“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表彰活动,挖掘与表彰了一批勤奋好学、自强自立、励志创业、志愿服务等类型的学生先进典型。
3.以文化育人为目的,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覆盖校园
以学校第八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为平台,统筹规划、协调安排全院校园文化活动。重点举办“红心向党红歌嘹亮”第十二届红歌大合唱比赛、“放歌新时代,勇做追梦人”第十八届校园十佳歌手比赛、“时代在召唤,青春正当红”第九届啦啦操大赛、“假面之声,撼动你心”蒙面之声、第十三届“金话筒”大赛、第十七届大学生校园辩论赛、闽南语歌曲大赛、“庆祖国七十华诞,颂五四百年赞歌”第十五届服装设计大赛暨第八届十佳模特大赛等50余场校园文艺活动,积极营造向上向善的校园文化氛围。
4.以暑期“三下乡”为载体,积极推进社会实践育人工作
做好2019年暑假社会实践工作,围绕国家战略部署,提高对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的服务成效,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学校团委将组建近15支重点社会实践队,围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专项计划、“投身乡村振兴”专项计划、“河小禹”专项计划、“我为母校代言”返乡招生宣传专项计划等项目,分赴南平、宁德、龙岩、漳州等地开展社会实践。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校领导情况
学校现有校领导9名。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2名,所占比例为22.22%,具有博士学位1名,所占比例为11.11%。学校实施校领导联系教学单位制度,不定期召开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工作例会,研究、指导和布置教学工作。
本学年,学校开展“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及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调研,组织召开了6场座谈会,听取了16场汇报,听取了44位教师的意见建议。调研取得了六个方面共识:一是要以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指标为指挥棒做好基础建设;二是要基于地方产业人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走“校、地、企”联合培养之路;三是要基于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系统性、综合性教学改革方案;四是要借力企业的人才资源,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五是要充分发挥学科交叉和互补优势,以项目带动团队建设;六是要推动教师走向企业,从企业项目实战中获得自我提升。调研活动进一步厘清了专业建设思路和教学改革的方向,推动各专业开展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办学特色凝练。
(二)教学管理与服务
学校重视教学规范建设,本学年学校组织教务部和学工部对教学管理文件和学生管理文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修订,加快对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设与制度建设,确保教学监控体系良性运转,保障教学工作稳定有序、高质量运行。学校教学管理团队坚持开展业务培训和工作研究,追求整体水平提升,努力建设成为一支有教育情怀、素质高、能力强的管理育人队伍。学校现有校级教学管理人员20人,院级教学管理人员16人。本学年,教学管理人员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项,发表教研类论文3篇,科研类论文4篇。教务部1人获“省级优秀教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三)学生管理与服务
学校有专职学生辅导员40人,其中本科生辅导员40人,按本科生数7,493计算,学生与本科生辅导员的比例为187:1。
学生辅导员中,具有中级职称的13人,所占比例为32.50%。具有研究生学历的6人,所占比例为15.00%,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34人,所占比例为85.00%。
学校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4名,学生与心理咨询工作人员之比为873.25:1。
(四)“二三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十分重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科学、完整、操作性强的“二三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即:学校、二级学院两级共同实施,执行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三段式管理,日常巡查、听课、教学督导、事故认定、教学激励、专项检查等六项措施相辅相成,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主要措施有:
第一,坚持教学运行“三三制”。学期初抓教学计划、任课教师和教学设施三落实;学期中抓教师教学规范、教学质量监控和教风学风建设三环节;学期末抓复习考试、考风考纪和下学期开学准备三项工作。
第二,坚持质量监控六项制度。(1)日常巡查制度。教务部、学工部每周安排值日人员,负责康美和美林两个校区的日常教学秩序巡查和维护。(2)听课制度。坚持全方位、多层次的听课制度,学校领导、二级学院负责人、秘书、教务员、督导组成员以及所有教师都必须听课,并提交听课记录。(3)教学督导制度。组建由退休返聘教授、各学科骨干教师、教务部成员共同组成的教学督导队伍,主要负责日常教学秩序、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指导、各环节教学质量检查与反馈。(4)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制度。(5)教学激励制度,对课堂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6)教学专项检查制度,根据教育教学实际,开展课堂规范、教学档案、试卷等专项检查,营造良好教风,保证教学质量。
第三,开展教学反馈。学校现有专兼职督导员8人。本学年内督导共听课385学时,校领导听课27学时,中层领导干部听课162学时。本科生参与评教覆盖面为100%,学校每学期开展2次“学生评教”、1次“同行、督导评教”评教、1次“领导评教”,在系部范围内公布学生评教结果,并将学生评教情况与教师职称评聘相结合。教学督导组独立开展督教督学活动,每个月召开一次教学督导组会议,出台教学督导简报,通报教学督导情况,改建教学督导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在教质量监控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本科毕业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2019届本科毕业班学生(含专升本学生)共1810人,获得毕业证书1795人,毕业率99.17%;获得学位证书1790人,毕业生学位授予率为99.72%。结业15人,占毕业班学生总数的0.83%。
学校在2019届毕业生中开展“学业优良奖”认定。根据平均学分绩点达到3.0、在校期间没有补考重修记录、没有违纪记录等三个基本条件,2019届毕业生共有476名学生获得该奖,获奖比例为26.30%。对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推动的学风建设,激发全院学生创先争优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本科生身体素质及学科竞赛情况
学校倡导“终身体育”理念,鼓励大学生根据爱好和兴趣选择体育项目锻炼。本学年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通过率为91.76%,获得了文艺、体育竞赛奖项20个。
本学年,我校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全国和省各类大学生竞赛活动,获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创新活动、技能竞赛145项。其中有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二等奖,有第十四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三等奖,第十二届福建省“合泰杯”大学生单片机应用设计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等。今年5月,学院《GOYA年轻人的茶》和《四维之治—养殖污水处理行业先行者高效治污,变废为宝》两个项目参加了省教育厅主办的“网龙杯”第五届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启动仪式,在第五届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斩获一银三铜。
(三)毕业生就业及攻读研究生情况
1.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建设。学校围绕“好就业、就好业”的工作目标,实施毕业生工作“一把手工程”,落实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的工作格局;通过《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奖励办法》、《校园招聘会方案》、《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南》等制度政策,加强就业指导力度,优化就业服务;执行定期会议、周计月报、总结表彰、跟踪服务、研讨培训等5个制度,促进毕业生就业体系建设,深入有效地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本学年共举办了30余场次的专业招聘会。
2.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截止至2019年12月10日,2019届毕业生初次整体就业人数1728人,综合就业率95.93%,其中签约人数357人;其他录用形式就业人数1371人。有19人考上研究生,29人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9人应征入伍,12人自主创业。2019届毕业生就业类型如图四。
图四2019届毕业生就业类型
与2018年同期相比,2019届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与2018届持平。就业对比情况如图五。
图五2018、2019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对比
我校毕业生就业区域相对集中于本省厦门、福州、泉州等沿海地区。
图六2019届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
经统计,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8%。具体如图七所示。
图七2019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
七、特色发展
学校坚持“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以“侨”为特色,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着力点,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奏响“产出导向+能力导向+学习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三重奏,强化“政企校侨”办学特色,努力建设一所立足闽南,面向海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具有侨乡特色、在海峡两岸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
(一)“校+侨”有机结合
学校坐落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中国著名侨乡南安,董事会成员都是菲律宾著名爱国华侨。学校充分利用闽南特有的侨乡特色,密切与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的联系,寻求更大支持;成立惠侨创新发展中心,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人文交流,构建战略合作框架,把学校打造成福建省基层侨联干部培训、面向海内外开展华文教育的重要基地,组织夏(冬)令营、海外侨界青年精英拓训;积极承办或联办各类全国性学术会议,申办面向外国官员和技术人员的援外培训班,在招生、就业、培训,尤其侨界、台湾优秀教师招聘等方面不断拓展。2018年9月12日菲律宾菲华商联总会理事长黄年荣带领访问团一行40余人,在南安市副市长黄景阳陪同下莅临我校访问考察;10月29日由商务部主办的2018非洲法语国家青年官员治国理政能力建设研修班考察团一行27名成员莅临我校参观考察。来自喀麦隆、科摩罗、马达加斯加、刚果(金)、塞内加尔等5个非洲国家的司局级和处级官员与我校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11月7日,旅菲各校友会联合会暨菲律宾校友联总商会访问团团长丁劲樟、共同团长李鸿铭,旅菲各校友会联合会荣誉会长陈祖昌、名誉主席杨思育带领访问团一行70人,在省侨联副主席张瑶、泉州市侨联副主席王巧丽、南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少敏陪同下到学院调研访问。这些国际间的交流活动进一步拓宽我校开放办学领域,提升国际合作办学水平。
近年来,学校着力凝聚侨心、发挥侨力,传递教育正能量。学校董事长戴宏达先生和多位董事成员作为闽籍侨胞,素有热爱家乡、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2017年11月,学校与省侨联签订“惠侨助学”公益合作项目,资助全国18个省份的侨属侨眷子女及定向扶贫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把侨胞振兴中华的强烈意愿与实现“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2019年9月8日,学校举行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暨“惠侨助学金”发放仪式,现场为10位侨属侨眷、省侨联定向扶贫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颁发“惠侨助学金”。
(二)“校+企”深度融合
“校政行企”良性合作,新增6个共建实践教学基地,重点推进和泉州芯谷、三安半导体、南安金淘镇人民政府的合作,推进第四届“永辉班”和首届链家班开班;充分发挥学科交叉和互补优势,与泉州半导体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南安分园、泉州三安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三安半导体产业学院”;与南安金淘镇人民政府联合开展乡村振兴专项计划,筹建“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与九牧集团共建“九牧电商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质平台;借力优质企业资源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共建“森源班”“奋安班”“速腾班”“永辉班”“新航线创新创业班”“百宏班”和“弘桥智谷双创班”,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主动融入南安乃至大泉州地区,支撑、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在完成转设评估工作后,学校的办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台阶,学校也将逐步与福建师范大学母体学校剥离,完全按照民办高校的要求进行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教育理念、观念还需要进一步更新。面对几年后的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对照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指标,学校在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省内有影响的重点和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有待进一步突破;师资、课程、实践教学条件等建设压力较大,服务区域社会经济能力不足,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仍不够;双师双能教师队伍尚待优化,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亟待培养;与兄弟院校相比,软硬件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方面还需加大投入,尤其要加大日常运行支出,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
(二)解决办法
学校将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在上级主管部门领导的关怀下,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全院上下共同努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及高校党建、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本科合格评估,持续发力,深入推进发展方式与管理方式转变,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强化政治引领,凝心聚力促发展
一是坚持政治引领,把牢办学方向。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坚持中心组学习、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组织生活会制度,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化“两学一做”,推进“大学习”热潮,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二是坚持立德树人,筑牢育人体系。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按照《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出台《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施方案》,制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培训计划,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和全体教职工大会专题培训会议,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等重点措施回应“四个回归”,重点抓好学校领导班子学习和培训主题报告、专题授课等方式作学习表率,切实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加快培养造就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2.强化内涵导向,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开展“三大主题”活动,推进“四个回归”。围绕“建设一流专业、倾力打造金课、推进四个回归”等主题教学会议,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文科新工科专业建设、新技术与课堂教学、“金课”打造、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教育教学提升计划,明确“培养人”的根本任务,提出课堂教学水平提升的具体路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二级学院调研,听取教师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明确专业建设思路和教学改革的方向,推动各专业开展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办学特色凝练。
二是实施强师工程,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学校将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完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和引进机制,着力引进重点学科专业带头人、教授、博士,柔性聘请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高管和高职称人员担任专业兼职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大师资队伍培训、建立健全教师提升机制,通过支持、鼓励中青年教师继续深造;探索以“双师双能型教师养成”为核心的教师培养模式;鼓励教师进行国内外访学等措施,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提升师资队伍质量。鼓励和引导教师申报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厅“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校青年教坛新秀”、“泉州市高层次人才”、“南安市高层次人才”等各级各类人才评选,构筑人才发展高地,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3.逐步完善教学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
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保障教学业务费、教学差旅费、设备维护费、体育维持费等教学四项经费开支。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本科院校基本办学条件的要求,加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实验室建设,满足教学、科研需要。根据教学工作需要,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研究、教学资源建设等纳入教学专项经费预算,确保教学运行和教学改革需要,并提高各专项教学经费的使用效率。
附件1:
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序号 |
项目名称 |
数据 |
1 |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
100% |
2 |
全校本科专业总数 |
31 |
3 |
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 |
26 |
4 |
当年新增本科专业数 |
5 |
5 |
当年停招本科专业数 |
5 |
6 |
生师比 |
18.12 |
7 |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
0.686 |
8 |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
414.68 |
9 |
生均图书 |
117.33册(纸质图书) |
10 |
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种数 |
21万种 |
11 |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M2) |
19.22 |
12 |
生均实验室面积(M2) |
5.69 |
13 |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 |
1233.15 |
14 |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元) |
52.05 |
15 |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元) |
41.37 |
16 |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
87.72% |
17 |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
99.17% |
18 |
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
99.72% |
19 |
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 |
95.93% |
20 |
体质测试达标率 |
91.82% |
附件2: 专任教师结构表 |
职称 学历/年龄 |
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
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
讲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
助教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
无职称 |
合计 |
合计 |
57 |
103 |
171 |
42 |
10 |
383 |
具有研究生学历人员 |
32 |
49 |
104 |
28 |
10 |
223 |
具有本科学历人员 |
24 |
52 |
67 |
14 |
0 |
157 |
大专及其以下学历人员 |
1 |
2 |
0 |
0 |
0 |
3 |
具有博士学位人员 |
19 |
11 |
1 |
0 |
0 |
31 |
具有硕士学位人员 |
15 |
49 |
120 |
30 |
10 |
224 |
其它 |
0 |
0 |
0 |
0 |
0 |
0 |
年龄 |
34岁及以下 |
159 |
35至44岁 |
117 |
45至59岁 |
31 |
60岁及以上 |
76 |
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者的比例为 |
58.22% |
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比例为 |
41.78% |
当前生师比为 |
18.12:1 |
附件3:
专业名称 |
总学分数 |
选修课学分数 |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数 |
实验教学学分数 |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分数 |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
英语 |
160 |
22 |
13.75% |
15.5 |
51.5 |
6 |
45.63% |
汉语言文学 |
146 |
14 |
9.59% |
16.5 |
28.5 |
6 |
34.93% |
商务英语 |
160 |
22 |
13.75% |
17.5 |
50.5 |
6 |
46.25% |
汉语言文学(专升本) |
76 |
10 |
13.16% |
14 |
5 |
0 |
25.00% |
应用心理学 |
160 |
20 |
12.50% |
20 |
29.5 |
6 |
34.69%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65 |
38 |
23.03% |
20.5 |
21 |
4 |
27.58% |
网络工程 |
165 |
33 |
20.00% |
19.5 |
28 |
6 |
32.42% |
信息工程 |
168 |
35 |
20.83% |
23 |
25 |
4 |
30.95%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165 |
37.5 |
22.73% |
22.5 |
18 |
6 |
28.18%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 |
80 |
9 |
11.25% |
21 |
15 |
2 |
47.50% |
生物工程 |
165 |
32 |
19.39% |
20.5 |
30.5 |
6 |
34.55% |
应用化学 |
165 |
32 |
19.39% |
27.5 |
27.5 |
6 |
36.97% |
环境科学 |
166 |
32 |
19.28% |
30 |
22.5 |
6 |
35.24%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165 |
36 |
21.82% |
25.5 |
24.5 |
6 |
33.94% |
生物技术 |
164 |
18 |
10.98% |
22 |
37.7 |
3 |
38.23%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164 |
18 |
10.98% |
22 |
76 |
1 |
60.37% |
广告学 |
160 |
52.5 |
32.81% |
24.5 |
52.5 |
6 |
51.88% |
广告学(专升本) |
81 |
10 |
12.35% |
18 |
28 |
0 |
56.79% |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升本) |
84 |
8 |
9.52% |
17 |
39 |
1 |
67.86%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160 |
48 |
30.00% |
23.5 |
58 |
4 |
53.44% |
数字媒体艺术 |
165 |
23 |
13.94% |
32.5 |
33.5 |
4 |
42.42% |
数字媒体艺术(专升本) |
82.5 |
12 |
14.55% |
21 |
21 |
0 |
50.91% |
市场营销 |
160 |
42 |
26.25% |
21.5 |
28 |
6 |
34.69% |
工商管理 |
160 |
42 |
26.25% |
21.5 |
27 |
6 |
34.06%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160 |
32 |
20.00% |
21.5 |
27.5 |
6 |
34.38%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162 |
32 |
19.75% |
21.5 |
27.5 |
4 |
32.72%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升本) |
82 |
18 |
21.95% |
12 |
25.5 |
0 |
45.73% |
市场营销(专升本) |
80 |
18 |
22.50% |
12 |
23.5 |
0 |
44.38% |
城市管理 |
160 |
32 |
20.00% |
21.5 |
27 |
6 |
34.06% |
工商管理(专升本) |
80 |
18 |
22.50% |
12 |
24.5 |
0 |
45.63%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升本) |
80 |
18 |
22.50% |
15 |
21.5 |
0 |
45.63% |
电子信息工程 |
164 |
32 |
19.51% |
17.5 |
38.5 |
6 |
37.80%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164 |
32 |
19.51% |
19.5 |
25.79 |
6 |
31.27% |
电子信息工程(专升本) |
82 |
21 |
25.61% |
16 |
19 |
0 |
42.68% |
通信工程 |
163.5 |
40.5 |
24.77% |
20.5 |
22.5 |
6 |
29.97% |
土木工程 |
171 |
11 |
6.43% |
26 |
23 |
6 |
32.16% |
工程造价 |
164 |
18 |
10.98% |
19 |
23 |
6 |
29.27% |
选修、实践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